从产业赋能到全球普惠 “人工智能+”行动路线图浮出水面
时间:2025/8/29 8:06:47 来源:打印
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磅出台。
《意见》明确了我国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意见》中时间节点设置颇具深意,2027年是“十五五”规划推进的关键之年,2030年与“碳达峰”目标同步,2035年全面进入智能社会,又恰好对应“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人工智能发展和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国家发展中的强劲引擎。
整个《意见》中“人工智能”一词出现了整整85次,“加快”出现22次、“加速”出现3次,“创新”出现20次,“融合”出现7次,“普惠”出现5次,这些均向外界传递最新的政策声音。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推动人工智能(AI)发展的策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侧重技术研发和单点应用,转向系统性、规模化、全方位的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它不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工智能+’,强调AI作为一种基础性、赋能性的‘水电煤’,将去主动重塑和再造各个行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字经济领域首席研究员、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室主任王宇霞在向中国工业报解读这份《意见》时如是说。
六大行动:“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最具长期潜力领域
如果说,2015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序幕,其核心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强调通过连接提升效率。那么,2025年的“人工智能+”行动则明确提出“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与以往不同的是,2015年,“互联网+”设定了11个具体行业领域,更多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叠加互联网能力;而“人工智能+”聚焦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六大宏观领域,强调全要素、全流程的智能化改造。
在六大行动中,“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被多位专家视为最紧迫且最具长期潜力的领域。在王宇霞看来,推动产业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当前我国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等挑战,亟需通过AI技术寻找新动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部门提质增效、实现转型升级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抓手。
王宇霞表示,产业是技术的最终落脚点和价值实现地。只有将AI技术迅速、广泛地应用于产业,形成强大的智能产业集群,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真正建立起“护城河”,避免在核心技术上“空心化”。同时,产业的巨大需求会倒逼“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和应用研究;产业创造的财富和效率提升,是改善“民生福祉”和升级“消费品质”的物质基础;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也会为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既是应对短期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释放长期增长潜力的关键所在。它是连接技术与经济、当前与未来的核心桥梁。”王宇霞说道,我国拥有巨大的应用场景和市场规模优势,以及海量数据要素基础,具备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工业4.0产业生态联盟创始人杜玉河向中国工业报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重塑了产业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服务交付,人工智能正以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算法重塑产业全链条,使资源配置更加精准、生产过程更加高效、服务体验更加智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六大重点行动中,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被放在了第一位,排在产业发展和消费提质之前。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人工智能处副处长易成岐全程参与《意见》的起草与撰写工作。易成岐向中国工业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AI for Science,正在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它能加速科学发现的“0到1”过程,而每一次突破都可能带来经济增长和产业质变。这种“科技突破-产业革命”的传导机制,正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路径。
“中国要在AI的底层技术上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以前我们更多是在做‘从1到N’的应用创新,现在要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上发力。”易成岐表示。
“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快,技术路径不确定性强。”易成岐指出,但唯一确定的将新质生产力培育起来之后,如何转换为实实在在的现实生产力。这种变化反映了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从技术驱动转向应用拉动,通过规模化应用反哺技术创新,形成“飞轮效应”,从而让各个主体都能够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
智能原生:催生超级个人与“一人公司”经济
《意见》中提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业态。
据中国工业报了解,智能原生概念首次在政策中被提出。“‘智能原生’不是简单地在现有产品上增加一个AI功能,而是指那些从构思、设计、架构到运营都以内置的、核心的AI能力为基础,并围绕其构建产品形态、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的新一代应用、服务或硬件。”王宇霞表示。
“未来产业发展要向全要素智能化发展演进,比如智能工厂中的‘人-机-料-法-环’等全要素都会进行智能涌现。”易成岐向在与中国工业报举例说,未来工厂中“一颗螺丝钉有智能,一个传送带也有智能”,通过智能决策大脑实现生产全局性全流程的优化。
以交通领域为例,当前的智能辅助驾驶仍属于“人工智能+交通”,而未来完全无人驾驶将催生共享出行的全新商业模式。这种变革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从构思、设计、架构到运营都以内置的、核心的AI能力为基础”的根本性创新。智能原生除了“0到1”技术创新之外,还能推动“1到N”未来产业结合的全新布局。
王宇霞介绍,智能原生的核心特征包括四点:一是AI是核心,而非附加功能。智能原生应用的核心就是AI,没有AI,产品本身就不存在,用户的所有交互都是在与这个核心AI进行;二是交互方式是多模态、以人为本的;三是系统是自学习、自优化的;四是服务是主动的、预测性的。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与传统应用的本质区别,使其能实现“越用越好”的用户体验。
王宇霞表示,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智能体即服务”将成为主流趋势。用户不再购买软件功能,而是订阅能完成特定任务的“智能体”,付费模式也从按功能收费转向按价值分成。例如,销售智能体可按达成销售额提成,供应链优化智能体可按节省成本分成。这种模式将商业利益与AI效能深度绑定,倒逼技术进步。
智能原生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全新业态,它不仅仅是技术的集成,更是将智能能力深度嵌入产品、服务与流程之中,从而形成具备自我进化与智能闭环能力的系统。杜玉河认为,这种业态将催生一系列以数据驱动、智能协作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如基于智能体的个性化服务、自动化供应链管理以及AI赋能的无人经济场景。同时,它也将推动产业变革,使企业运营更高效、决策更智能、用户体验更精准,全面加速产业向智能化跃迁的步伐。
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业态,采访中,易成岐和王宇霞谈到了同样的观点,智能原生将催生超级个人与“一人公司”经济。
“AI能以极低成本为每个人提供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王宇霞说道,这将催生无数小而美的“一人公司”,他们通过调用强大的AI平台能力,为细分市场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服务。
“智能体即服务”将成为继SaaS(软件即服务)之后的主流模式。用户不再是购买一个软件的功能授权,而是订阅一个或多个能够为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智能体”。结果导向付费将取代传统软件按功能或使用时长收费模式。智能原生服务将可以直接按最终创造的价值付费。
智能原生还将推动流量入口的根本性转变。未来用户只需向“总管智能体”表达需求,智能体将自主与各类服务商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交互,形成最终方案。“这意味着企业获客方式将从‘吸引眼球’转向‘被AI选中’,优质、标准化的API和服务成为竞争关键。”王宇霞说道。
挑战与治理:深刻重塑整个社会劳动力结构
然而,我国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杜玉河指出,在算力芯片方面,国内仍面临高端芯片供应不足、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特别是在高性能AI芯片领域,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此外,算力资源分布不均、使用效率不高,也制约了AI应用的广泛落地。
数据层面的挑战具有全球性,高质量数据集供给不足成为共性问题。“这是全球面临共同挑战,但是我国相对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易成岐分析认为,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多种工业品中有20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因此可以形成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发展层次多样的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让关键的行业和领域开放场景是最关键的。”易成岐因此提出“双向反馈”机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通过AI应用激活产业数据价值,同时用场景数据反哺AI模型迭代,形成良性循环,产生质变的效果。
杜玉河强调,不同行业需求差异显著,通用方案难以满足深度应用要求,定制化研发和“AI+行业Know-How”融合至关重要。以制造业为例,其对AI的实时性、稳定性要求极高,而当前部分智能体在复杂环境下的响应速度与可靠性尚存短板。医疗数据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使得AI模型在该领域的落地面临较高门槛,尤其是在涉及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时,数据质量与模型可解释性成为关键考量因素。
安全与伦理治理是AI健康发展的保障。易成岐表示,我国始终强调AI发展“始终处于人类控制之下”。《意见》中人工智能+治理能力行动提出,推动构建面向自然人、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多元一体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动提出,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方面的作用,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
“人工智能推动就业的创造效应以及岗位替代风险同时存在、不可回避,要持续放大其就业创造效应。”易成岐指出,蒸汽机的出现替代当时马车,但是当时驾着马车的那些人,后来可能变成了司机。现在围绕着汽车航空,社会又衍生出来更多的非常丰富的职业。因此《意见》中提到,一方面,如何更好的激发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减少岗位替代风险,转向更高价值的岗位;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大力培育,大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再就业活力。鼓励和支持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对全社会的通识和教育、培训。
责任编辑:rain
本文标签:从产业赋能到全球普惠 “人工智能+”行动路线图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