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国际站登录注册帮助

钢铁企业由产量“开门红”转为效益“开门红”

时间:2025/5/1 7:58:56 来源:打印

      2025年初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同比改善,“稳”的态势在持续、“新”的动能在成长、“绿”的特征在扩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介绍,一季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多数会员企业积极响应“三定三不要”经营原则,不再追求往年的产量“开门红”,努力实现效益“开门红”。一季度,我国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基本稳定,得益于一二月份企业控产较好,效益同比有所改善,为全年向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后期,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地缘政治冲突不断、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姜维说。

      4月29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发布会上,姜维分析,一二月份企业控产较好,钢铁产量没有出现大幅增长,同期原燃料成本下降没有带动钢材价格过多下跌,行业运行总体平稳,但国内钢铁市场需求仍处于下降通道。一季度,全国粗钢产量2.59亿吨,同比增长0.6%;全国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2.30亿吨,同比下降1.2%。然而三月份以来,我国钢铁供给较快增长而需求下降,打破了来之不易、十分脆弱的市场供需动态平衡,钢材价格持续下行,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未变。

      一季度,虽然我国钢铁市场仍然呈现供给强于需求的格局,但资产状况总体好转。据统计,一季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累计营业收入14360亿元,同比下降6.61%;营业成本13505亿元,同比下降7.73%;利润总额215.83亿元,同比增长1.08倍;平均利润率1.50%,同比上升0.82个百分点。姜维认为,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运营过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环保成本增加,特别是环保成本的差异加剧了企业不公平竞争,带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事实上,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极致能效工程等推动了我国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钢铁生产体系,钢铁企业环境绩效不断提升。截至4月20日,我国共有189家钢铁企业(包括一家球团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我国已经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企业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474.35元,吨钢平均环保运行成本约218.43元。但是,在钢铁行业处于下行周期和外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进入碳市场后如大幅增加企业负担,将削弱中国钢铁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姜维表示,走在超低排放改造前列的钢铁企业在取得巨大绿色成效的同时,增加了产品生产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而非重点区域部分钢铁企业由于环保设施配置良莠不齐,工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自动化水平不高,加上经营困难、资金压力较大,超低排放改造进展缓慢。据测算,到2025年底实现超过80%的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目标,钢铁行业需要再投资2000亿元左右;到2060年实现“双碳”目标,全行业大约需要20万亿元资金投入,平均每年投入超过5000亿元。

      2022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利润水平逐年下降,单靠企业自身承担绿色低碳转型的巨额投入困难很大。同时,银行在向钢铁企业提供贷款时,仍受到“两高一剩”政策限制,影响新增授信和信贷规模,严重影响了钢铁企业低碳技术研发和绿色转型发展。姜维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极致能效工程实施,扶优劣汰,对能效水平高、碳排放强度低的钢铁企业,在产量分配、绿色金融、产品出口、差别电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责任编辑:rain

本文标签:钢铁企业由产量“开门红”转为效益“开门红”

相关评论